编辑:吴思 | 来源: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15-04-20 | 浏览量:
编者按: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运河,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忆往昔,通州作为大运河的起点,曾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今天,京杭大运河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的主要工程,将继续在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北京物资学院倚运河而建,以物流为特色继续传承运河精神。传播运河文化,对于我们是机遇,也是挑战。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清乾隆皇帝《堤上偶成》)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大运河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如今,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杭州,连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全长达到1794公里。2500余年的时间跨度,近1800公里的空间跨度,造就了京杭大运河独特、丰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逐水而居,华夏儿女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古朴的高塔、精致的石桥、繁华的街市、流传千古的诗词、功在千秋的漕运……这一切宛如一场水与文明的壮丽喧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这样说:“京杭大运河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的不断加强、物流需求的日益加大,对中国南北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昔日运河万舟骈集的繁华令天子驻足,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如今的运河却已盛景不在。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让公众再次把视线转向了运河。然而,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处境越发令人担忧。
近些年由于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经济功能退化,运河的发展时刻都在遭受着严重的威胁。如今,京杭大运河各段都存在着水质污染、断流、河水富氧化等问题。延至2011年,运河通州区段污染严重,竟至河里的死鱼绵延长达4公里。记者在采访运河附近居民的过程中了解到,早些年,运河里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排污,平时生活垃圾图方便就往河里排放。虽然现在加强了环境治理的力度并建立了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公园,但缺乏长期有效的规划管理,依旧不利于运河未来的长久发展。近几年运河已早无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朝气蓬勃。
另一方面,对于运河文化内涵以及其历史价值等问题,如是否了解京杭大运河蕴含的地域文化、与运河有关的历史故事等,90%的受访居民表示没有关注过。这并不能归因于民众。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陈喜波老师表示,在京杭大运河通州段,运河码头、古建筑等已所剩无几,文化的传承没有物质的依托,就变成了空谈。因此,保护和弘扬运河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所说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陈喜波老师认为,除了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得运河逐渐退出大众的视线——运输功能的弱化。运河曾经的辉煌不仅是因为沿岸美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因为运河的运输功能。北京物资学院将发挥在物流与流通方面的学科、专业、人力资源等优势,为其扎根的运河之源——通州的新城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做出贡献。在谈到运河在物流运输方面的问题,我校物流工程系主任,物流学院副院长张志勇老师提到,“虽然水运的价值在于成本低、运输量大,如果能很好的利用运河,其中蕴藏的经济价值肯定不可小觑。但是目前运河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河道不通,疏通治理的工程比较浩大,而且运河的治理尚未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现代交通的压力,世事沧桑,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崛起,大运河的交通功能被逐渐替代。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政策的调控,协调运河沿线部门的运作开发,进行整条河的统一规划。”同时张老师也指出运河未来的发展可以主要走运输和旅游这两条路。运河贯穿京津冀,运河的优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对历史的重建,更有利于推进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得现代化建设走向新高峰。
基于运河所面临的问题,运河沿岸各级政府也正在加大对运河保护和治理的力度,纷纷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和方案,不断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力度。据通州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通州区正在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文化,在对运河沿线遗产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重点打造老城区内的四大运河景区,还将建设以潞河驿为主的皇家文化景区。此外,通州将建设以宝通银行(京杭大运河最早的银行)为中心的商业文化景区。在环境保护方面,据通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完成了10公里的环境整顿问题。未来的阶段整修将陆续进行。
在精神方层面,运河一直支撑着我们民族的发展,促进民族的融合。她是中华文明的宝库,其中所蕴含着的尊重自然、生生不息、融通和谐的运河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由她支撑着发展起来的我们,又怎能让那份文化和精神陨落。身在运河源头的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肩负起保护运河的重任。对此,我校记者对附近居民进行了意见的收集。居民们建议要增加关于运河宣传的标语,对社会公众进行运河知识普及,增强对运河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吸引国内外的游客以达到传播运河文化的效果。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我们也要维护周边环境,劝阻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运河作一份贡献,让京杭之源恢复昔日盛景。
供稿/大学生记者团网络新闻社 韩雪、朱慧婷、周鑫淼、骆依帆
摄影/大学生记者团网络新闻社 朱志明、郑宇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