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新闻中心 | 来源:新闻中心 | 发布时间:2023-08-30 | 浏览量:
龚树生,1949年12月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68年12月山西省山阴县插队知识青年,1972年9月北京服务机械研究所工人。1978年3月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专业,1982年毕业后到北京物资学院工作。曾任企业管理系副主任、经济系主任、院长助理,1997年11月任副院长、1998年9月晋升为教授。2011年2月退休,2021年担任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现担任关工委副主任。
龚树生教授,一位扎根学术、助推学校学科发展的学者,一位扎实发展、全面参与学校建设的建校元老。他见证了学校的成长,学校见证了他的青春。回顾过往,他将“忠诚于党的事业”贯彻一生,以敢为人先的意识和螺丝钉精神书写着人生。
九年知青工人经历 成长锻炼奠初心
1968年12月,龚树生到山西省山阴县的一个村庄插队落户,成为一名插队知青,在这里他度过了难忘的5年时光。青年的龚树生在农村锻炼,亲眼目睹了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亲身经历了在农村的艰苦生活。
这个雁北地区的普通村庄旁虽有桑干河,但河流地势低,有水却浇不上地,加之当地降水量每年仅有几十毫米,每亩单产量很少。知青们一起为村庄修建了可以用水泵抽水的高灌站,一直到现在仍在使用;1968年的小村庄没通电,晚上要点煤油灯,插队青年们找县里的领导申请给村里拉电,知青们用扁担把电缆一根根从县城挑到村里,村民们终于用上了电灯。
知青们用实际行动为农村带来变化,用知识为农村改变落后面貌做出贡献。龚树生说,“这段经历对我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辛苦的劳动,让他的身心都得到锻炼,也正是因为这段宝贵的经历,让他更加下定决心用知识改变命运。
龚树生是北京四中1966届初三毕业生,当时,社会上奉行读书无用论,批判学术权威,上大学在当时看起来是很渺茫的事。他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文革开始不久,父亲就告诉我,以后你还是要读书,想办法读大学,只有有知识,才能为国家发展做更大贡献。”这在龚老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从农村插队到成为工厂工人,上大学的种子始终埋在他心中。
1973年,龚树生到北京服务机械研究所,成为一名司机工人,开始长途运输的工作。9年的知青和工人经历没有磨灭龚树生对知识的渴望。转折发生在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龚老回忆起那段偶然的机遇,“我在工厂当司机,吃住都在路上,消息很闭塞。有一天我出车回来,厂里的一名人事处工作人员从大门里面出来,他说:‘哟,你送我一段吧’,我问去干嘛,他说要去机关还多余的高考报名表,还说机关发了7张报名表,只有6人报名。我心想机会终于来了,赶紧说:‘要不这样吧,这张多余的报名表你给我,我想报名,省得你再往机关跑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填了高考报名表。”那一年的高考录取率是2.6%,厂里都在议论纷纷谁能考上,但谁也没有料到,一个司机竟然考上了大学,只有龚老自己知道,在他父亲叮嘱时、在他插队白天干活晚上点灯学数理化时,一颗要上大学的种子就在他心里悄悄发芽了。那年,龚树生考上了北京经济学院。
敢为人先 筚路蓝缕启山林
1982年,从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专业毕业的龚树生被分配到了北京物资学院任教,从普通教师到校领导一干就是30年。30年里,龚老先后分管过科研、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担任《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社长等多方面的工作,见证了学校建设、成长与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几次变革中,龚树生同学校老师们一起,多次探讨学科建设,摸索改革的道路。龚老回忆说,“理论应该是实践的总结,但是改革开放是实践走在前面,理论在后头。那会儿教材都是计划经济那一套,老师讲课都没书,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书哪儿去找啊!”老师们一边教学一边摸索,害怕教给学生的东西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学校学科的开展,是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学科发展。
北京物资学院是第一个开创期货专业的学校,龚老提到,“当时期货没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上,起初我们办的是‘黑专业’,只能从国际贸易专业里面选学生,分流出来教学。”有段时间国家禁止期货贸易,学校的专业也停了,幸运的是,在师生的努力下,学校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排除万难,培养出一大批期货领域的人才,学校的期货专业也被称为“期货黄埔军校”。与此同时,《中国流通经济》的成功创办,也成为物院的旗帜和窗口。“社会上都说我们是二本高校办了一个一流学术杂志。”
以学校30周年校庆为契机,时任副院长的龚树生主持了校史馆的修建和《校志》的编纂工作,这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大工程。“我在学校转来转去,看教室的土木结构、使用情况,考虑建校史馆的建址。”重大事件的照片、资料,有的已经过了三十年之久,馆内如何布置成为难题。龚老发动全校院系共同努力,捋清三十多年的数据信息,直到校庆前一天,还在不断复核。龚老以严谨的态度和清晰的思路,带领工作人员反复修改《校志》九次,最终短时间内完成一百四十万字《校志》的出版。
“我觉得肩上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责任,就是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尽我的所能,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龚老以质朴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信念,一路与物院从风雨中走来,龚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学校建设的第一线,为物院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龚树生教授的螺丝钉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意识,也伴随他在物院的三十年刻入物院的历史,值得每一名物院师生去学习。 (文/陈柯颖 张瑞萌)(来源:《校报》第376期第3版)